这是 barkmantis 的个人博客。barkmantis 是一个博物爱好者,最喜欢昆虫。不过蕨类、鸟类、跳蛛等领域也有所了解。

螽斯与蟋蟀的混合体——蟋螽


螽斯(蝈蝈)与蟋蟀是许多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昆虫了。只要你会时不时地去逛公园,至少你总能见到地上会蹦出几只蟋蟀。

可以发现,蟋蟀短粗,螽斯修长。它们的混合体会是什么样子呢?

?

蟋蟀螽斯混合体

?

还真有!

蟋螽(图片来自网络)

蟋螽——蟋螽科(Gryllacrididae)下昆虫的统称。

顾名思义,蟋蟀与螽斯的结合体,拥有极长的触角和粗短的足。在分类学上,以上三类都属于直翅目中的剑尾下目(Ensifera),蟋蟀属于蟋蟀总科,螽斯和蟋螽属于螽蟴下目(Tettigonioidea),其中螽斯科属于螽蟴总科,蟋螽属于沙螽总科。

(关于直翅目分类,详见维基百科-直翅目

在许多人印象中,蝈蝈、蟋蟀都是吃植物昆虫。那么有些人可能会疑惑它们足上的倒刺是干嘛的——难道是来自卫的吗?并不是。事实上,我们身边的蟋蟀和螽斯都是杂食动物,不少螽斯甚至相当凶猛。当一些螽斯(比如著名的优雅蝈螽)捕食时,都会把全身压上去,再用三对足“抱住”,最后用锋利的大颚撕咬猎物,而蟋螽科更是纯肉食主义者,因此长得更“结实”。


认识并见到的第一只蟋螽是在2018左右在四面山见到的。我在缙云山第二次看到了同一种蟋螽——锈褐眼斑蟋螽(Ocellarnaca fuscotessellata),第一次是雌性,第二次是雄性。第一次饲养是很失败的,因为我们当时以为蟋螽、螽斯和蟋蟀都是纯植食的,因此使劲给它塞菜叶子,结果几天就饿死了。第二次饲养蟋螽时还希望能看到蟋螽,并听到“蟋螽叫”。众所周知,螽斯和蟋蟀的雄性前翅有一个区域可以通过摩擦发出夜晚熟悉的虫鸣,我以为雄性蟋螽也有这个区域。

宽翅纺织娘(雄性前翅发声区域)

不过当我捉到这只蟋螽雄性后,确实让我小小地失望了一番:蟋螽雄性没有这个区域,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听到“蟋螽叫”。后来在网上查询时才得知蟋螽不仅不会叫,似乎连螽斯、蟋蟀都有的听觉器官(在它们的前足)也没有。

第一次给蟋螽喂食时很困难,因为我没有料到它相当敏感,长长的的触角会在面包虫触到它的最之前就探测到并跑开。不过最后它最后终于自己抓住了面包虫并吃掉了它。


它在干嘛?

提到螳螂时,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叫“螳臂当车”,这描述的其实是螳螂面对天敌或“强大的食物”时的一种反应。事实上,不少昆虫都有类似的反应,而让我意识到这一点的就是蟋螽。还是饲养上面提到的那只蟋螽时,我拍到了它的恐吓画面:

后来又发现螽斯也有类似的行为。这是在以前的一个文章中提到的腐叶螽(覆翅螽),当我“戳一戳”它时它同样做出了恐吓行为。(这个文章是在我的微信公众号 吟鸣录 里发的 “三河服务区的腐叶螽”)

螽斯和蟋蟀的这种“恐吓行为”更多是用在雄性打斗的场景。斗蟋蟀时公蟋蟀竖起翅膀和雄性螽斯竖起翅膀也是这种行为。不知道蟋螽遇到危险时会不会和某些螽斯反应一样呢?

[尾声&下篇文章]

前几天查阅有关螽斯鸣叫的具体原理时看到B站上有一个视频展现了蟋螽通过全身高频率颤抖也能发出声音,这激起了我的搜索欲,我于是接着查下去,发现蝗虫能发出声音,甚至螳螂也会发出声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zh_CN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