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这个文章 中,我浅浅地介绍了一下蟋螽。在那一篇文章的结尾,我提到蟋螽也会“叫”。(出于个人喜好),于是我又顺手查了一下螳螂会不会“叫”,结果是真的可以!
到底有多少虫子会“叫”?!以下是目前为止我知道的。
螽斯和蟋蟀是怎么叫的?
粗略来讲,就是通过前翅基部(臀域)的“小提琴”发声的。
螽斯与蟋蟀属于直翅目。这个目下的昆虫有两对翅,第一对翅是革质的前翅。它们的翅膀主要分两个区域,其中臀域就是比较靠近基部的部分。螽斯和蟋蟀的前翅臀域通常平放在腹部上方,剩余部分则折下去。在它们中的雄性在前翅臀域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带小齿的“音锉“,一种是“刮器”。音锉在下,刮器在上,互相摩擦就能发出我们熟悉的声音。而它们翅膀的厚度、材质、振动频率与角度都会影响它们发出的声音。同时它们的翅膀上也有“发音镜”,通过共振增大音量。也就是说只有雄性才会“叫”哦!雄性会通过鸣叫来吸引雌性。
螽斯与蟋蟀鸣叫方面最大的不同就是螽斯通常是左翅在上,而蟋蟀是右翅在上。
其实它们的近亲蝼蛄也是通过这个原理“叫”的,只是不是那么有名气。
蝉是怎么叫的?
粗略来讲,就是肚里有个钹。
夏日炎炎,最吵闹的家伙就是那些树荫里不怕热的蝉。蝉的声音究竟有多大?有说法说蝉的声音最大可达120分贝。究竟是什么原理让蝉发声的呢?捏过蝉的腹部的人都会发现它的肚子有点空。在它的腹部一、二节有两个薄片状的鼓盖,鼓盖下是鼓膜(不是用来听的)。牵引鼓膜的肌肉能以每秒振动300到400次的频率带动鼓膜振动发声,并通过中空的共鸣室将声音放大。同样的,只有雄性才会叫。雄性会同样通过鸣叫来吸引雌性。
蒙古寒蝉鸣叫 (只看得到腹部背面的抽动)
什么?蝗虫也可以?
就是个抖腿的家伙。
直翅目家族就是一个歌唱家族。哪怕是没有“小提琴”的蝗虫也会“叫”,不过其原理却不一样。它们“叫”的原理是通过粗壮的后足(跳跃足)快速与前翅摩擦而发出声音就像在踹是空气一样。这个功能就不仅限于性别,可能有同种之间的沟通作用。
原来蟋螽“叫”跟翅膀没关系!
瑟瑟发抖,声音才有!
蟋螽“叫”的方式就更加喜感了。它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器官,只需要全身快速的颤抖(以至于有残影),就能发出一种类似拍打的声音。不过蟋螽没有听觉器官,因此雄性在做这个动作求偶时更重要的也许是动作。这种行为的另一个用处就是在受到威胁的时候威慑天敌。关于蟋螽“发抖”的资料不多。
P.S. 蟋螽没有听觉器官,但是螽斯、蟋蟀和蝗虫都有,它们的听觉器官在它们前足内外侧,每只前足内外两侧都有一个透明的膜。
顺手查查…螳螂也会叫!
我真的只是随手查查就查到了!螳螂的发声方式多种多样,有类似螽斯的(翅膀上有突起),有靠腿节摩擦的(“咔咔咔”)……
最常见螳螂“叫”的就是“螳臂当车“即恐吓行为时,一些螳螂除了做动作时也会故意振动和摩擦翅膀发出蛇一般的“沙沙”声。另一些螳螂(同样在恐吓时)会通过腿节之间的摩擦发出“咔咔”的声。这些声音频率较低。关于螳螂发声的中文资料不多,但是英文的视频和资料有不少,也有相关的论文。在这些视频中通常是薄翅螳螂和大刀螳螂能够发出声音。国内B站上有关于魔花螳螂通过腿节摩擦发声的视频。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继续搜寻相关信息。
P.S. 螳螂其实也是有耳朵的(1个)。它们的耳朵隐藏在螳螂后足基部之间的缝隙中,听得到的声音主要是超声波,所以它们可以听到蝙蝠的声音从而做出反应,避免被捕食。
“鸣叫天团”
摩擦也许是昆虫界最常见的一种一种发声方式。抓过天牛、独角仙这类甲虫的人也会发现它们会在受到威胁的时候会摩擦前胸背板与中胸的连接处从而发出“唧唧”的声音。不止是成虫,一些昆虫幼虫也会发出声音。有些蛾子幼虫据说也能通过身体各节收缩从而发出声音……
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它们也会叫??
螽斯、蟋蟀和蝼蛄一类直翅目昆虫的叫声会分成两类:一类是4kHz~8kHz的低频声音,一类是12kHz~16kHz的高频声音·。低频声音不易被发现具体位置但是传播距离较近,较高频的声音虽然容易被发现具体位置但是传播距离远。也许这就是为社么我们总觉得它们“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吧;
更多的昆虫只有在比较自然的情况下(一些昆虫的视力、听力和触觉都很敏感)才会因为求偶发出声音,或者是遇到及其危险的境况才会通过声音来威胁天敌,所以不靠近观察或专门饲养是很难观察到的。
到底有多少虫会叫呢?也许这是个值得探索的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