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barkmantis 的个人博客。barkmantis 是一个博物爱好者,最喜欢昆虫。不过蕨类、鸟类、跳蛛等领域也有所了解。

仙女山 & 天生三桥三日游(2)——故地重游


很多年前来天生三桥的时候,还没有很注意虫子。当时唯一的发现是一对正在交配蓝色豆娘,好像还被我抓住了包在纸里,后来才放生。对着里另外一个印象是在第二个天生桥利用视觉错觉拍的几张照片。

1. 天坑上方

我们乘摆渡车到景区入口的时候,我已经记不清之前的样子了。进了景区就不打算赶路,所以在下到天坑里面前我已经开始找虫了。

天坑上方往下拍的样子。半山腰上的碎石是滑坡吗?

沿着天坑上方栈道的岩壁搜寻,很快我就有了第一个发现。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只蛾子:黑色的翅膀其实是长条状的,但是其上的透明部分给我一种错觉,让我以为它翅膀与身体之间的间隙也是它的翅膀的一部分。实际上这是一只窗翅叶蝉(Mileewa属),正如其名它们的翅膀上有一块像窗户一样的透明区域。

再往前走一段,对面的岩壁呈现出一个接近九十度的拐角,加上其上方两侧的落差,看上去好像加了广角效果。图片左侧有一个看似废弃的观光电梯,应该就是之前那一次我们下去的地方。

带红边的猎蝽,全身黑亮黑亮的很帅气。猎蝽都是拥有刺吸式口器的猎手,有时候会用前足固定食物,说不定很久后它们也会进化出螳螂一样的捕捉足。

我在拍猎蝽的时候,却没有注意到一旁的岩石上趴着一个从来没见过的金龟子:暗绿皱莫花金龟(Petrovitzia guilloti)

这个金龟子除了颜色上比我们平常见过的花潜金龟更深以外,其鞘翅上还有两个淡淡的黄斑。在其他的角度看这个黄斑可能不是那么明显,以至于一开始我都没发现。

2. 天坑里

我们乘坐这个后来新修的电梯下到天坑里。这个电梯在中途会旋转半圈,让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外侧的风景,很有意思。

这是一只非常敏锐的钩翅眼蛱蝶(Junonia iphita),追了很久才凑近拍到。很多蛱蝶的头上似乎都有一个小角。

和先前的窗翅叶蝉类似,这只毛盾盲蝽(Onomaus属) 也利用了黑色和透明的翅膀制造错觉,不过这种斑纹应该是在拟态蚂蚁。

按步行的顺序,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天生桥是天龙桥。洞左侧上方岩壁一直在滴水,像雪一样纷纷洒下,在左侧形成一条似乎是季节性的小溪。因为水比较小,人们也得以和两侧的岩壁直接接触。

或许就是在这种光线较暗,岩壁潮湿的环境下,我们在这个洞里发现了一些特别的昆虫。

我最先发现的比较特别的是一群扁泥甲(Psephenidae科),它们有很夸张的梳状触角,快和自己的身体一样长了。

在泥水和岩石间藏匿着更多的虫子,比如很多只认不出来的肉虫,这是一只比较干净的,才勉强看得清黑色的身体,其他的则像在泥巴里打了滚一样灰灰的。

我最喜欢的发现之一是这个跟了很久才看清楚的蝽(不知道是什么种)。

图片中就看得出来这种 蝽非常小,颜色也和湿漉漉的岩石非常像,再加上它跑得非常快,因此很容易跟丢,经常只看得到影子,好不容易看到了它就开始飞奔,最后手机里只剩下模糊的重影…这是我非常有耐心地等到其中一只终于冷静下来后,才拍到的,差不多花了15分钟吧……

它的眼睛和它的身体相比非常的大,军绿色的革翅带点黄点,仔细看还是很精致的。

在桥下一地的卷柏中,我发现了一只特别的瓢虫,它的颜色在黄色和红色间渐变,应该是品质很好的那种苹果的颜色。

走过天龙桥不久,我就看到路两旁非常好看的一种花(Dicliptera japonica九头狮子草),大体上似乎只由一个花瓣和一个萼片组成。由于我非常喜欢兰花,因此对这种萼片在下的花都异常敏感。

一座小桥一头,地面斑斑驳驳的阴影和落叶间,一只灰翅串珠环蝶(Faunis aerope)在此处停歇、徘徊。这种蝴蝶大概和一个成年人手掌一样大,在很小的区域里高频率地起飞又落下,我为了拍清楚它花了不少时间。

我们接下来发现了这只行为怪异的壁泥蜂(Sceliphron属)。一般来说这些独居蜂(除开社会性蜜蜂、黄蜂、熊蜂的泥蜂、蛛蜂、寄生蜂、姬蜂等)总是很匆忙,我们想去拍的时候会很敏锐地随机走位,很难拍到。但是这只任凭我们打扰怎么也不离开。

这只泥蜂实际上正在岩壁上刨土坑,这个土坑的深度会变大直到可以容下它的幼虫和其食物。这只壁泥蜂是因为给孩子做窝,才表现的不那么敏锐和胆小。很多昆虫种类中负责繁殖养育后代的雌性雄性在做窝等过程的时候会几乎对一切外界干扰免疫,或许也是昆虫界的“爱”吧。

烈日之下天生三桥的地下水逐渐在天坑底部流成一条小溪。在小溪边我们发现了几只这样的卷象。附近有几片叶子被从一个地方切开并被做成了“叶卷”,就是它们的杰作。这些叶卷里面是它们的卵/幼虫。

我们来到了青龙桥。前边不远的地方就是当年我们借助视觉错位拍全家福的地方。不过此时天气太热我们就没有过多停留。

即将走过青龙桥时桥底干涸的红棕色河床,实际上是因为岩石上长满了红棕色的藻/苔藓。

两个桥之间又形成了一个“口”字型的天坑。

第二次见到这种很大很红的金黄指突水虻(Ptecticus aurifer)了。在草丛之间飞来飞去的身影非常明显,但是要等它停下来则很需要耐心。这两次我拍它都得小心地靠近,靠近一步拍一张免得它在我拍之前就飞走。

这就是第三个天生桥黑龙桥的出口。这个天生桥最长,里面也很黑。

洞口岩壁上难以忽视的一个青色点点,凑近一看原来是一只网脉叶蝉(Krisnini族),黄色的大眼睛像车灯一样明亮,很可爱。

在走到这里前老爸就说这里有一个很好看的石头,我到这里时也注意到了这个巨石:它的一整面都是这种锋利的波浪型。这是我把手机竖直放在这个斜面拍出来的风景。

走过黑龙桥后的路程,我们时不时的遇到水池。在一个水池旁边我们发现了一只长得像外星人的迟螽(Lipotactes属)。看样子这个种的螽斯没有翅膀,因为如果这个螽斯种类有翅膀,哪怕是若虫的背上都会有翅芽(可以理解成小号的翅膀,当然是没法用来飞行的)

发现这个外星螽斯的水池的另一面有一只刚长了后腿的大蝌蚪。

看上去这是一只黑翅膀红身子的蛾子,但是实际上这是一只履绵蚧(Drosicha属),其实是蝽的近亲(同属于半翅目)。

在快到出口的地方,我们终于遇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螳螂。这是一只原螳(Anaxarcha属)若虫。发现它多亏了这株植物上的一只象甲,因为它让我把目光聚焦在这株植物上。说不定是这只螳螂看上了这只象甲呢~


人们总是容易觉得去过的地方不必再去,做过的事情不必再做。我多年前的确也来过这里,但是体验却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我的经历和视角变了。或许以前的我是来看风景的,这我的确记不清了,但是我知道我相比以前的我有更多关于昆虫和地理的知识,我也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这里也会值得我再来。

去年寒假去贵州的时候,我爸最爱引用的一句话一句话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zh_CN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