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瓢蜡蝉——瓢虫般的昆虫珍宝
瓢虫——大名鼎鼎的益虫。似乎人们只要见到红身子的圆形小虫子,大家一定会说这是只七星瓢虫。其实瓢虫远不止“七星”,还有28星以及不是点点图案。而身上有“星”的圆圆的虫子的也不只是瓢虫,还有各种叶甲。 瓢虫色彩鲜艳,意味着对于捕食者它们并不唾手可得。因为当瓢虫遇到威胁时,会分泌一种难闻的黄色液体。正因如此,自然界中其实有不少拟态瓢虫的昆虫以欺骗天敌。 而这些模仿者中一大类便是蝉的近亲瓢蜡蝉科。正如其名,此科下的蜡蝉几乎全都模仿瓢虫圆圆的身躯。 我是怎么认识它的呢? 以前只知道蜡蝉,著名的龙眼鸡、斑衣蜡蝉都是其中之一。尽管它们拥有完整的两对翅,但是它们并不善于飞翔,而是善于跳跃。当威胁来临时,它们较长的后足会快速弹出(以前好像看过有视频解释是它们的后腿基部有类似齿轮的结构,能利用弹性使其腿弹出,但是找不到相关资料),从而使它们极速逃离。 (这个速度有多快呢?手机的慢动作也捕捉不到,上一帧还在原地,下一帧就已经不见了) 第一次听说它们,是在李元胜的书里面。在书里面李元胜形容它们像“有呼吸的宝石”一样,想必是指它们的小巧多才和难以寻觅吧! 瓢蜡蝉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瓢蜡蝉大大的复眼,丰富的颜色,圆圆的身躯,不愧是有呼吸的宝石! 第一次见到瓢蜡蝉 第一次见到瓢蜡蝉是在黑山谷景区外。在进入景区前一晚上,我们一家与我朋友一家在附近寻虫,我在电线杆上发现了这只瓢蜡蝉。 因为它爬得太高,所以拍得不清楚。我是怎么发现它是一只瓢蜡蝉呢?是因为我看到它的前翅是半透明的,不太可能是甲虫的鞘翅,并且它的头、胸比例也与瓢虫不一样。果不其然,它最后“弹走式”逃跑验证了我的猜想。 当然,不是所有的瓢蜡蝉都一定是圆圆的,比如柯瓢蜡蝉属(学名:Kodaianella) 最后,大家来看看这是哪种瓢蜡蝉呢?看上去和拟龟纹圆瓢蜡蝉(Ceratogergithus pseudotessellatus)类似
-
到底有多少的昆虫会“叫”以及它们是怎么“叫”的?
昆虫只有在比较自然的情况下(一些昆虫的视力、听力和触觉都很敏感)才会因为求偶发出声音,或者是遇到及其危险的境况才会通过声音来威胁天敌,所以不靠近观察或专门饲养是很难观察到的。 到底有多少虫会叫呢?也许这是个值得探索的事哦!
-
螽斯与蟋蟀的混合体——蟋螽
螽斯(蝈蝈)与蟋蟀是许多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昆虫了。只要你会时不时地去逛公园,至少你总能见到地上会蹦出几只蟋蟀。 可以发现,蟋蟀短粗,螽斯修长。它们的混合体会是什么样子呢? ? ? 还真有! 蟋螽——蟋螽科(Gryllacrididae)下昆虫的统称。 顾名思义,蟋蟀与螽斯的结合体,拥有极长的触角和粗短的足。在分类学上,以上三类都属于直翅目中的剑尾下目(Ensifera),蟋蟀属于蟋蟀总科,螽斯和蟋螽属于螽蟴下目(Tettigonioidea),其中螽斯科属于螽蟴总科,蟋螽属于沙螽总科。 (关于直翅目分类,详见维基百科-直翅目) 在许多人印象中,蝈蝈、蟋蟀都是吃植物昆虫。那么有些人可能会疑惑它们足上的倒刺是干嘛的——难道是来自卫的吗?并不是。事实上,我们身边的蟋蟀和螽斯都是杂食动物,不少螽斯甚至相当凶猛。当一些螽斯(比如著名的优雅蝈螽)捕食时,都会把全身压上去,再用三对足“抱住”,最后用锋利的大颚撕咬猎物,而蟋螽科更是纯肉食主义者,因此长得更“结实”。 认识并见到的第一只蟋螽是在2018左右在四面山见到的。我在缙云山第二次看到了同一种蟋螽——锈褐眼斑蟋螽(Ocellarnaca fuscotessellata),第一次是雌性,第二次是雄性。第一次饲养是很失败的,因为我们当时以为蟋螽、螽斯和蟋蟀都是纯植食的,因此使劲给它塞菜叶子,结果几天就饿死了。第二次饲养蟋螽时还希望能看到蟋螽,并听到“蟋螽叫”。众所周知,螽斯和蟋蟀的雄性前翅有一个区域可以通过摩擦发出夜晚熟悉的虫鸣,我以为雄性蟋螽也有这个区域。 不过当我捉到这只蟋螽雄性后,确实让我小小地失望了一番:蟋螽雄性没有这个区域,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听到“蟋螽叫”。后来在网上查询时才得知蟋螽不仅不会叫,似乎连螽斯、蟋蟀都有的听觉器官(在它们的前足)也没有。 第一次给蟋螽喂食时很困难,因为我没有料到它相当敏感,长长的的触角会在面包虫触到它的最之前就探测到并跑开。不过最后它最后终于自己抓住了面包虫并吃掉了它。 它在干嘛? 提到螳螂时,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叫“螳臂当车”,这描述的其实是螳螂面对天敌或“强大的食物”时的一种反应。事实上,不少昆虫都有类似的反应,而让我意识到这一点的就是蟋螽。还是饲养上面提到的那只蟋螽时,我拍到了它的恐吓画面: 后来又发现螽斯也有类似的行为。这是在以前的一个文章中提到的腐叶螽(覆翅螽),当我“戳一戳”它时它同样做出了恐吓行为。(这个文章是在我的微信公众号 吟鸣录 里发的 “三河服务区的腐叶螽”) 螽斯和蟋蟀的这种“恐吓行为”更多是用在雄性打斗的场景。斗蟋蟀时公蟋蟀竖起翅膀和雄性螽斯竖起翅膀也是这种行为。不知道蟋螽遇到危险时会不会和某些螽斯反应一样呢? [尾声&下篇文章] 前几天查阅有关螽斯鸣叫的具体原理时看到B站上有一个视频展现了蟋螽通过全身高频率颤抖也能发出声音,这激起了我的搜索欲,我于是接着查下去,发现蝗虫能发出声音,甚至螳螂也会发出声音……
-
古老的飞行者 – 蜻蜓
三亿多年前,第一批会飞行的生物——翼展可达70厘米的巨型昆虫得益于高含氧量的大气在空中翱翔。 二叠纪的巨型蜻蜓巨脉蜻蜓(Meganeura 属,已灭绝) 时过境迁,这群远古巨虫变成了我们身边的昆虫,水边的精灵。它们就是——蜻蜓。蜻蜓是蜻蜓目昆虫的统称,下分两类:差翅亚目(蜻蜓)和均翅亚目(豆娘,更正式的名称叫蟌)。差翅亚目指的是前后翅一短一长的蜻蜓,均翅亚目指的是前后翅长短相近的豆娘。其中差翅亚目更加古老,它们的翅膀无法折叠(只能平放在身体两侧)。 差翅亚目(蜻蜓) 均翅亚目(豆娘/蟌) 如今的蜻蜓小巧,机敏。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古老的飞行者始终如此成功的呢?靠的就是三亿年来进化出来的高超的飞行技巧和便于飞行的身体结构。(以下“蜻蜓”包括蜻蜓和豆娘)一. 飞行技巧得益于蜻蜓四只独立的翅膀,蜻蜓可以独立控制每一只翅膀的方向和力度。在悬停时,蜻蜓的一只前翅和另一边的后翅会形成一条直线绕身体转动(就像《星球大战》中X战机的造型,不过两对翅膀是错开的),从而获得持续的升力。如果蜻蜓想在空中急转弯,也只需改变翅膀挥动方向从而将四只翅膀推向同一方向。甚至倒退飞行对蜻蜓也是小case。这种飞行能力不仅在昆虫界出类拔萃,在动物界也是遥遥领先的。 《星球大战》中的X翼战机 二. 身体结构 4. 通过电子显微镜,科学家发现蜻蜓的翅膀上有大约100亿个柱状结构,可以疏水、避免灰尘粘住翅膀,同时改变周围空气流向并减少空气阻力。 在空中一度成为霸主的蜻蜓如今也在日益衰弱、减少。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蜻蜓种群的衰弱呢?这不得不提到蜻蜓的繁殖方式。蜻蜓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它们的成虫是我们熟悉的飞行精灵,但是它们的若虫(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水虿(如果你在较为清澈的水里捞出了有腿的“鱼”,那多半就是它们)生活在水里,对水质要求较高。 水虿(正在吃自己猎杀的虾) 一种春蜓的水虿,后来羽化失败了:( ,第二张是它脱下来的多张皮中的一张 水资源的污染和占用都会减少蜻蜓种群的数量;蜻蜓若虫生长时间较长,一般需要两三年,大型蜻蜓甚至需要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成虫。在此期间的水质变化可能都会影响它们的生存。例如一些春蜓的若虫,它们对水质的要求极高,在接近饮用水的环境下它们才能生存。还有一个原因与水的识别有关——蜻蜓成虫会通过水反射的光中的偏振光来辨识水面。然而,许多人造物(如汽车面漆、塑胶场地)会反射更强烈的偏振光,从而让蜻蜓误认为这些地面是水面。蜻蜓成虫会在这些地方建立领地、交配,最后会在这些“水面”进行“蜻蜓点水”,即产卵,而蜻蜓的卵在炽热的阳光下暴晒几分钟就会干死。去过停车场、学校的塑胶场地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发现有蜻蜓在附近徘徊,殊不知他们的车上和脚下充满了蜻蜓干死的卵。我以前试图赶走操场上的蜻蜓(包括黄蜻、玉带蜻、几种灰蜻、几种春蜓等),但这是徒劳的,因为它们有领地意识,一旦将这块地认为是自己的领地,就会拼命死守,不愿离开。 (可以参考) 古老的蜻蜓存活至今,渡过了3次生物大灭绝(二叠纪、三叠纪和白垩纪生物大灭绝,其中二叠纪生物大灭绝是灭绝生物占比最大的一次),它们高超的飞行技巧令人惊叹,且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等学科中都有一席之地。然而在当今环境下,它们遇到了新的困难。为了让这些进化所造就的杰作存活下来,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因为这样最终造福的是我们自己。
-
哈利波特与鞭蛛 – Harry Potter And The Flagellate Spider
在《哈利波特》系列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有一只可怜的蜘蛛吓瘫了害怕蜘蛛的罗恩。不过,细心观察了的人都会发现:这个所谓蜘蛛为什么会有一对长鞭和一对张牙舞爪的钳子?